所在位置: 農信資訊 > 媒體報道

服務農業新質生產力,農村中小銀行應做好“專”字文章

2025-07-02 18:08:57    來源:   作者:  點擊數:

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作為國民經濟的血脈,金融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現代化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服務“三農”為使命的農村中小銀行更應主動扛起歷史責任,突破傳統思維模式,在“專”字上做足文章,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養分”,助力農業強國建設和鄉村全面振興邁上新臺階。

 一、明確專注領域,錨定服務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力重點

農業新質生產力是在農業領域由先進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具有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等新質生產力的一般特性。

為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農業農村部于2024年11月印發《全國農業科技創新重點領域(2024–2028年)》,聚焦農業新品種培育、耕地質量提升、農機裝備研制、農作物病蟲害防控、畜禽水產疫病防控、高效種植養殖、綠色低碳農業、農產品加工與食品制造、農產品質量安全、鄉村發展等10大重點領域,明確了近五年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56個重點方向,為各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重要遵循。

農村中小銀行作為金融支農主力軍,應圍繞上述重點領域,加強與相關部門、主體的溝通對接,找準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力點,加大信貸資源傾斜力度。比如,聯合農業農村部門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產業規劃等制定金融支持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計劃,逐年分解落實支持項目和金額。在此基礎上,按年單列支持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信貸計劃和金融服務創新支點。同時,加大對種業、耕地、農機裝備、綠色低碳農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確保在服務農業新質生產力上每年都有新突破。

 二、組建專營機構,構建垂直化專業化的組織體系

農業新質生產力具有科技含量高、專業性強、服務需求差異化明顯等特點,傳統金融服務難以精準匹配其發展需求。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我國農業科技相關企業超149.7萬家,平均每個縣(包括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等)超過520家,其研發投入占比明顯高于傳統農業企業。基于上述原因,組建農業科技金融專營機構,既是農村中小銀行適應創新發展趨勢、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內在要求,也是立足本地開展特色化經營、提升金融服務適配性的現實路徑。

在組織架構上,可以構建“總行專營部門—專營支行—專營崗位”的三級聯動體系。所服務轄區農業科技企業較為密集的農村中小銀行,可以在總行設立科技金融部,專門負責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領域相關發展的規劃制定、任務分解和督導考核。在農業科技園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等農業科技主體集聚區,可設立農業科創支行,為農業科技企業提供貼身金融服務。如浙江某農商銀行就聯合農業科技園區設立了農業科創支行,配備有生物育種、智能裝備等專業背景的客戶經理團隊,近三年累計支持37家農業科技企業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推進,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業科技企業不斷涌現,農村中小銀行可以考慮在基層網點逐步普遍設立農業科技企業專營崗位,實現科技創新靶向式精準化、精細化服務。

 三、定制專服務形成覆蓋企業生命周期的工作閉環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在2024年1月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的通知》,將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劃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對農業科技企業而言,通常也會經歷這三個階段,而且每個階段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存在顯著差異。農村中小銀行既要關注農業科技企業的短期資金需求,又要注重企業長期發展和價值創造,針對不同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特點,量身定制差異化服務。

在初創期,企業產品或服務尚未市場化,需要大量啟動資金和研發投入。農村中小銀行應通過提供創業貸款、風險投資等方式,幫助企業解決創業資金短缺問題。進入成長期,企業產品或服務得到市場認可,需要擴大生產規模、提升市場占有率,可以采取提供成長貸款、股權融資等方式,助力企業快速增產擴能。在成熟期,企業產品或服務成為市場主流,需要優化管理結構、提高運營效率并尋求新的增長點,可以提供并購貸款、債券融資、綜合理財服務等,幫助企業進行兼并收購或擴大經營規模‌。經過市場的蕩滌,一些企業還可能進入衰退期,銀行可以通過提供重組貸款、破產保護等,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或實現轉型‌。

 四、開發專屬產品化解企業融資過程中的難點痛點

科技企業普遍具有“高成長、高風險、輕資產”特征,面臨貸款周期短、額度小、抵押難等融資難點痛點。

筆者近日對210家在銀行融資的農業科技企業進行了調查,其中88%的企業反映貸款期限只有1-3年,與研發周期不匹配;22%的企業獲得信用貸款,額度500萬元以下的占到八成;37%的企業通過不動產抵押獲得貸款,通過廠房、設備等動產質押融資的占4.8%,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占0.5%,通過應收賬款、票據、訂單等權利融資的占11%,通過股貸債保聯動融資的占1.6%。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催生多元化金融需求。農村中小銀行應針對農業科技企業的融資難點痛點,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為不同類別、不同生命周期的企業量身打造專屬產品。

縱向上,可打造“信用+權利質押+股貸債保聯動”為核心的多元化產品矩陣。具體而言,加大信用貸款投放力度,降低申請門檻,提高授信額度;積極開發“知識產權質押貸”,將專利權、動植物新品種權、地理標志、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等納入可質押知識產權范疇;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推廣涉農產業金融鏈長制、脫核供應鏈金融等模式,開展應收賬款、票據、訂單等權利質押融資;加強股貸債保聯動,推進投貸聯動、投債聯動、投保聯動等產品組合創新,有效貫通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市場。橫向上,應充分考慮企業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資需求,差異化開發專屬貸款產品。如湖南某農商銀行推出“科創企業成長伙伴計劃”,開發“初創期信用貸+成長期訂單貸+成熟期并購貸”的組合信貸產品,累計服務農業科技企業120余家,貸款余額超過20億元,成功孵化出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4家。

五、配強專業人才打造懂科技、懂產業、懂金融復合型團隊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技術復雜性和業態新穎性,對金融服務團隊的專業素養提出更高要求。筆者對62家農村中小銀行機構調查發現,具備農業科技背景的員工占比不到2%,且大多集中在中后臺部門,前臺人員普遍對農業科技知識缺乏深入了解。農村中小銀行應立足“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加快構建“跨界融合”的人力資源體系,打造懂科技、懂產業、懂金融的復合型農業科技金融人才隊伍。

在培養方向上,要重點打造好技術明白人、產業分析研究員、科創金融專員三支隊伍,提高對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基本理解能力、對農業產業鏈的準確研判能力和對農業科技金融的市場拓展能力。在培育方式上,要強化內化聯動,如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產業導師”“校外導師”流動機制,建立“新農科+新金融”培訓體系,推行客戶經理“駐企研修”制度,組建“農業工程博士服務團”參與盡調評審等。在激勵保障上,可以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跟投收益分成”機制、“科創金融能力積分制”等,提升隊伍服務農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六、用好項政策形成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農業科技創新普遍面臨較長研發周期與高昂的試錯成本,普通企業或個人難以獨力承擔。以大米育種為例,從基因編輯到田間試驗再到品種審定,需要經過多年的試驗、繁殖、測試,同時需要大量的人力、土地、設備、技術等資源投入。公開資料顯示,大米育種的平均成本可以達到數百萬美元,且成功與否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農業科技的高風險與高投入特征決定了融資的高風險,必須借助政策的基礎性、兜底性作用,平衡好公益性與商業可持續性的矛盾。

首先,要推動存量財政貨幣政策在農業科技領域落地落實,讓財政貼息、稅收優惠、風險補償等與央行再貸款、再貼現工具協同,對農業科技融資實施組合激勵。同時,要切實用好“一攬子”增量政策的系統集成、協同創新,助力農業科技企業良性發展。比如,用好國務院《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中關于機關和事業單位采購中小企業貨物、工程或服務必須交付后30日內支付,大型企業采購則要在60天內付清的規定,幫助農業科技企業做好賬款催收,降低資金流壓力;用好財政部等六部門關于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擔保的費率不超過1%,中國人民銀行關于試點開展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工作等政策,降低農業科技企業融資成本;用好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關于小微型科技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可較各項貸款不良率提高不超過3個百分點的規定,適度提高農業科技貸款不良容忍度,幫助更多的小微型農業科技企業渡過難關。(作者:余浩川  來源:金融時報)

責任編輯:黃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