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農信資訊 > 媒體報道

【中國經濟時報】四川農信:銳意創新打造巴蜀主力軍銀行

2021-09-27 09:25:50    來源:   作者:  點擊數: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支持。中央一號文件曾提出,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等,為金融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解農村金融發展現狀,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近日前往四川省中江縣、雅安市、夾江縣、宜賓市及其下轄的興文縣進行了調查采訪。

截至2021年6月底,四川農信全轄資產規模1.75萬億元,各項存款1.5萬億元,貸款規模8527億元,資產規模、各項存款均居四川省內金融機構第一位。2020年,四川省農信系統實現利潤93.8億元。四川省農信系統有96家法人機構(不含成都農商行),有5200個營業網點,占全省銀行業的36.7%,有1.1萬個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線上線下遍布城鄉的金融服務網絡,解決了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四川省農信聯社黨委副書記、主任張希介紹說,“四川農信緊盯打造‘農村金融主力軍、地方金融主力軍、普惠金融主力軍’目標愿景,砥礪奮進,已經發展成為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可信賴的、不可替代的一支重要金融力量。”

 

四川農信(雅安)

農綜站成為支農新陣地新亮點新特色

 

雅安市轄6縣2區,2020年GDP為754.59億元,排名四川省第十九位,總人口為157萬人。

截至2021年8月末,四川農信(雅安)資產613.78億元,各項存款余額522.0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302.67億元,存貸款市場份額分別為37.71%和31.6%,居雅安市銀行業金融機構第一位。其中,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1900戶,貸款余額為16.3億元,重點支持了雅安農業園區農產品加工區藏茶產業園項目等5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為了踐行四川農信“農村金融主力軍銀行、地方金融主力軍銀行、普惠金融主力軍銀行”的目標,立足于滿足農村主體金融服務需求、填補農村地區金融產品及服務缺失、加強偏遠地區弱勢群體金融支持,四川農信(雅安)探索創建了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力爭將農綜站建設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支撐點。

雅安市共有行政村554個,截至2021年8月末,四川農信(雅安)已建成農綜站449個。為將農綜站打造成為“距離鄉村最近的一站”和“服務鄉村最全的一站”,四川農信(雅安)農綜站升級打造為銀政、銀企、銀商三種合作模式。記者在名山區百丈鎮解放村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看到,這里擺放著蒙頂山茶的禮盒,當地百姓需要買什么農產品,在農綜站或手機上的“蜀信e惠生活”電商平臺下單,就能收到產品。解放村村支書彭啟華告訴記者,解放村共有1037戶,有貸款戶數202戶,貸款金額1500萬元,貸款覆蓋面19.5%,評定信用戶989戶,授信金額6720萬元,主要支持茶葉購銷、加工,養豬以及農家樂經營等,全村的人均存款能達到3.5萬元。

省聯社雅安辦事處負責人告訴記者,農綜站除提供基礎的金融服務外,還作為信貸投放的一個重要支撐點,為農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放產業發展貸款,如茶葉貸、藤椒貸等。同時,農綜站實現了與政務服務下沉相結合,推進“政務+金融”綜合服務合作,全市7個法人行社均與當地政務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將陸續實現政務中心農業類、社保保障類、醫療保障類等36項服務下沉到村一級,協同村(居)委會開展黨支部“雙基共建”“黨風廉政建設”“村級財務公示”和民政計生等政務服務。

同時,四川農信(雅安)正在探索建立和當地司法部門、電信公司、快遞企業、保險機構等與“三農”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單位的合作機制,依托村級組織攜手打造集“行政代辦事項、法律問詢、基礎金融服務、話費寬帶受理、快遞收寄、基礎保險服務”等為一體的新型農綜站,充分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的強大作用。

 

宜賓農商銀行

三大特色產品貸款助力鄉村振興

 

宜賓是四川省的經濟大市,GDP總量僅次于成都、綿陽,目前正打造四川省經濟副中心和成渝地區經濟副中心。

宜賓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梅發貴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宜賓農商銀行的資產總額目前已超過615.68億元,存貸規模超過863.73億元,全行服務客戶達233.03萬戶,無論從資產規模,還是機構數量和員工人數看,均已成為四川農信最大的城區農商銀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截至今年8月末,宜賓農商銀行發放涉農貸款169.28億元。為了支持“三農”發展,該行創新推出了鄉村振興貸、黨建專項資金貸、蜀青振興貸三大特色產品貸款,有了“特色產品貸”,鄉村也有了新氣象。

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缺乏有效擔保、融資貴等問題,宜賓農商銀行與宜賓市農業農村局、市農業融資擔保公司合作,推出支持宜賓特色農業產業、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政銀擔合作分險產品——鄉村振興貸,由宜賓市農業融資擔保公司提供擔保,按宜賓市農業農村局設定的銀行風險補償金金額放大10倍發放,通過政府風險補償金、銀行、市農擔公司3:3:4的風險分擔比例進行分險。截至2021年8月末,宜賓農商銀行累計為931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放貸款8.34億元,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放鄉村振興貸產品121戶,金額2.59億元。

為了增強農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能力,宜賓農商銀行牽頭全市農商銀行對接宜賓市委組織部,針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推出黨建專項資金貸,也由宜賓市農業融資擔保公司提供擔保,按照宜賓市委組織部存入銀行的風險補償金金額放大10倍發放貸款,同樣按照鄉村振興貸的風險分擔比例進行分險。截至8月末,宜賓農商銀行牽頭全市農商銀行向45戶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放黨建專項資金貸6024萬元,推動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

近年來,各鄉鎮都有回鄉創業的青年。四川省農信聯社與共青團四川省委聯合推出了蜀青振興貸青年創業貸款產品,支持全省城鄉青年創業和發展。宜賓農商銀行加大了對返鄉創業的青年農民工等青年客戶的信貸支持。截至8月末,累計發放蜀青振興貸139筆,貸款金額達5077萬元。

對于在外打工的人們,此心安處是吾鄉。安石之“心”、有現代設計感的村民文化中心和民宿……當記者走進宜賓市翠屏區李莊鎮安石村時,不由得眼前一亮,因建筑點亮了鄉村之美,有很多大學生都到安石村來寫生、旅行。

記者了解到,財政投入加上企業投資,再有銀行的資金支持,安石村采用四方共建(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主體、投資建設公司、文旅公司),項目運營公司由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占股51%,企業占股29%,專業文旅企業占股20%,以項目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目前已完成項目一期建設1567畝,將形成稻魚共生區、大地藝術區等“十院十景”,打造成現代鄉村的典范。

 

中江農商銀行

智能小額農貸讓農業產業“開花”

 

中江縣與成都平原隔著一座龍泉山,2020年的GDP為391.3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5613元、16903元。

中江農商銀行董事長陳娟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截至2021年8月末,該行存款余額為305.29億元,貸款余額為147.7億元。為了支持鄉村振興,2021年該行與全縣30個鄉鎮、2個工業園簽訂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累計投放各項貸款119.73億元,累計投放涉農貸款73.48億元。

記者了解到,中江農商銀行不斷推動傳統特色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因為中江縣是一個勞務輸出大縣,出去打工的人比較多,所以這里的村民每年帶回的存款不少。

四川農信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推出智能小額農貸產品。而中江是農業大縣,智能小額農貸一直助力著鄉村振興。截至2021年8月末,中江農商銀行智能小額農貸總申請戶數8924戶,在四川省排名第三;有效授信戶數6532戶,在四川省排名第四;有效授信金額5.9億元,在四川省排名第二;貸款余額2.65億元,戶均貸款金額6.1萬元,沒有產生一筆不良貸款。

中江農商銀行利用智能小額農貸系統業務辦理的高效性,對存量小額農貸到期辦理續貸或增加貸款金額的,通過調查了解結合客戶原信用狀況,對客戶現場采集信息進行線上辦理,利用系統授信期限3年,單筆貸款最長期限可達5年,減輕了線下辦理業務的壓力?,F已轉換1307戶,發放金額8297萬元。

智能小額農貸系統使得服務效率得到提高,全程電子化、無紙化和審查審批模型自動化輔助,從移動進件申請受理到客戶自助用款,最快5分鐘可以完成。農戶覆蓋面也得到不斷擴大。中江作為四川省首批智能小額農貸試點縣市區之一,還推出服務村社干部、外出務工人員、新型農業主體經營者融資模式,解決了外出務工人員貸款往返跑路的問題。智能小額農貸的特點是“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手續比較簡單,通過整村評級授信,中江將有40余萬戶農戶享受到貸款的便利。

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有哪些難題待突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鄭醒塵表示,在提供擔保服務、創新抵質押物政策、健全風險補償機制和農村信用體制建設等方面,須加強農村金融發展頂層設計,強化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引導作用和保障責任,加強信息資源共享。并研究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融資擔保、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使之能靈活適應市場化運作要求。政府還要牽頭整合資源,引導保險、政策性擔保公司、農業農村部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融入,實現優勢互補。

 

夾江農信聯社

農村“三資”管理系統成功落地

 

夾江縣的經濟以農業為主,202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5.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6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82元。

“截至2021年8月,夾江農信聯社存款余額102.85億元,占縣域金融機構總量的35%,貸款余額53.94億元,占全縣金融機構貸款的33%。存貸市場份額均居夾江縣第一。”夾江農信聯社理事長任洪軍告訴記者。

夾江農信聯社最有特色的,是創新推出了農村“三資”管理系統,圍繞有效助力鄉村治理,推動銀行支付結算與政府三資系統直連工作。記者了解到,通過前置三資管理調研、流程梳理再造、需求梳理澄清、銀政系統直連、人員培訓輔導等方式,目前已形成操作性較強的夾江模式。

早在2018年初,四川省農信聯社到夾江縣調研,碰撞出通過銀政合作開展“三資”監管的業務構想。而四川農信深耕三農,營業網點、員工數量、金融機具等基礎金融服務覆蓋全省100%的縣域、91%的鄉鎮和88%的行政村,已具備了開展“三資”監管工作的必要條件。2019年10月,四川農信與夾江縣“三資管理平臺”對接實現了銀村直連,“金融+鄉村政務”變成了現實。

記者獲悉,該方案有效解決了村級財務人員缺乏、會計水平相對較低、難以規范管理賬務的缺點,規避了村級民主理財機制、監督制約機制不完善的情況,確保銀村直連的落地實施。目前,夾江縣“三資”監管平臺累計辦理記賬業務6.9萬筆,金額7.9億元,為村社節省跨行轉賬費用6萬余元。

“三資”監管工作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四川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的重要體現,進一步加強了農村廉政建設、鄉村治理,構建起良好的縣域政治生態環境。

 

興文農商銀行

助力特色優勢農業發展壯大

 

興文縣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地,總人口有50萬,常住人口有38萬,2021年上半年,全縣GDP總量72.2億元。

興文農商銀行董事長陳雨對記者表示,截至8月末,該行各項存款余額74.94億元,各項貸款余額53.09億元,不良貸款余額6479.05萬元,占比為1.22%。該行重點支持鄉村旅游、森林康養、電子商務、竹產業轉型、田園綜合體建設等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點項目。

記者了解到,興文農商銀行圍繞四川省“10+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縣域“4+3”農業體系,重點支持農業產業鏈核心企業,包括電子商務等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重點項目,做精做細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金融服務,今年新增涉農投放2.92億元,累計投放涉農貸款資金40.38億元,占各類貸款累放金額的76.07%,助力特色優勢農業發展壯大、鄉村振興示范片建設。

興文農商銀行服務和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走上規模化和產業化,截至8月末,該行授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69戶,用信530余戶。創新推出了“興鳳貸”“興蝦貸”“興竹貸”等“興”字頭信貸產品,支持山地烏骨雞、竹產業、稻魚稻蝦、生豬及肉牛等地方性重點產業,已累計投放貸款1.21億元。

為了帶動農民增收,興文縣共樂鎮創建了鎮集體經濟公司。共樂鎮黨委委員李朝源告訴記者,該鎮建立土地預流轉制度,按每畝400-500元,將農戶土地集中預流轉到鎮集體經濟公司,進入招商引資土地儲備庫,再將儲備庫土地流轉給企業,每畝按土地流轉費用的20%作為集體經濟收入。

記者在共樂鎮看到了連片的稻蝦產業園。共樂鎮組建稻蝦專業合作社,形成“黨組織+集體資產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格局。該鎮與潤億澳龍養殖公司和山朵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龍頭公司出技術、負責銷售,共樂鎮出土地和人力,目前已經流轉了6500畝土地發展稻蝦。李朝源告訴記者,因為龍蝦從苗子到上市,只需要4個月時間,村民的養殖積極性也很高。現在孵化基地可日產蝦苗70萬尾,年產值可達1.28億元。

記者在興文了解到,下一步,興文農商銀行將探索低成本、可復制、易推廣、定制化產品和服務模式,探索“銀擔”“政銀擔”“農業產業鏈”等業務模式,重點支持綠色農業、農業科技等,提升金融服務。

責任編輯:李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