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億增至20.15億 社轉行脫胎換“股” ——宜賓在全省率先實現縣級農商銀行全覆蓋(上)
2015-07-01 14:49:30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張學文 點擊數:
4月30日,在珙縣聯社基礎上改制組建的四川珙縣農村商業銀行掛牌開業。至此,宜賓市10區縣聯社全部改制為農商銀行,在全省率先實現縣級農商銀行全覆蓋。
農信社到農商銀行全面跨越,是一次從“社”到“行”的脫胎換骨,這種骨首先就是股本。股本結構的變化,奠定了宜賓農信社徹底變身現代金融機構——農商銀行的基礎。
股本金增加18.43億元
資本實力顯著增強
2009年,翠屏區聯社在全省率先啟動城區農商銀行改革。2010年,長寧聯社作為全省首家縣級農商銀行掛牌開業。經過6年改制,全市農商銀行股本金由改革之初2008年的1.72億元增至改革初步完成2014年底的20.15億元,增加了18.43億元,資本凈額增加5倍多,平均資本充足率由2008年的3.21%提升至2014年的14.02%,各行資本充足率均在11%以上。俗話說,打鐵先要本身硬。在改制過程中,各縣級農商銀行管理層按照省聯社統一部署,運用智慧堅持從結構設計入手,將社會資本吸納進股本金,以不斷增強縣級農商銀行資本實力。筠連聯社在改制組建農商銀行工作中,全面清理規范農信社股本構成,徹底清退了資格股,全部規范為投資股,并以每股1.78元價格成功募集法人投資股1908萬股,順利完成增資擴股工作,成為全省第一家率先成功采取股價溢價發行方式的縣級聯社,股本總額由此達到5000萬元,凈資產一舉過億元,其經驗做法得到銀監會肯定并在全省推廣。
同筠連一樣,高縣聯社由于改制之初各項關鍵指標達到或超過銀監部門對農商銀行的監管標準也被社會看好,籌建不到一年,即將股本金由改革前的6349萬元增至14415萬元。在宜賓縣聯社基礎上組建的四川宜賓金江農村商業銀行的股本金也成為搶手貨,2013年6月26日啟動改制,到次年4月28日獲中國銀監會批復籌建,中間經過的時間不到一年,股本金擴大三倍,由宜賓縣聯社時的5408萬元增至 3.5億元。
企業法人持股39.91%
股權結構全面優化
股本金凈增18.43億元、資本實力顯著增強的同時,股權結構得到全面優化。在改革過程中,宜賓縣級農商銀行的股本構成發生重大變化,目標直指現代股份制:一方面,法人股比例顯著提升,自然人股減少。企業法人持股總額比2008年改革之初翻了近8倍,持股占比由16.22%升至39.91%。另一方面,股本來源多元化,投資入股農商銀行股東的行業分布、地域分布更加廣泛。從行業分布看,涉農企業股東占到了法人股總戶數和總股本的45.22%、37.28%,其中不乏省、市農業產業化農頭企業。從法人股東地域分布看,以本市為主、外地為輔。
無論是最早成立的翠屏、長寧,還是后來的高縣、金江等農商銀行都通過改制實現了股權結構優化。以屏山農商銀行為例,改制過程中成功引進成都杰豐投資、領源化工、重慶歌德陶瓷等縣外法人股8422萬元,使法人股占比達到35%,最終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優化股權結構并使總股本達到1.2億元。
單戶貸款大幅提高
信貸能量更大釋放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自“十一五”以來,宜賓市縣域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經濟總量持續擴大,產業結構得以優化,綜合發展實力有效增強,城鎮化水平逐步提升,成效顯著。
目前,宜賓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加速發展時期,縣級農商銀行實現全域覆蓋,進一步聚集起社會資本,大幅提升其風險抵御能力,使其服務縣域經濟能力的資本保障大大增強,信貸能量得以更大釋放,為其支持宜賓市戰略規劃實現,助推縣域經濟的布局拓展、要素聚集和產業壯大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筠連農商銀行成立,大幅提高其單一客戶的貸款額度。過去因受銀行業資本約束限制,縣聯社作為縣域內一家存貸規模最大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單戶貸款不足500萬元,遠遠不能有效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而按資本約束比例,筠連農商銀行成立后,上千萬元的單戶貸款額度,基本上能夠解決縣域內產品有銷路、有市場競爭力、有發展潛力的企業融資需求。
與筠連等其他未改制前的農信社一樣,按照監管部門對股本金和最大單戶貸款額的相關規定,屏山聯社市場份額占到全縣第一,是當地當之無愧的“老大”,但對當地企業的單戶貸款不能超過500萬元。改制組建為屏山農商銀行后,由于其股本金達到1.2億元,對當地企業的單戶貸款可以達到3000萬元。
責任編輯: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