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農信首頁 >  資訊中心 > 農信新聞

金融之水潤“三農”創新服務助“小微”

2015-09-19 14:14:38    來源:   作者:五通聯社  點擊數:

        五通橋區毗鄰樂山城區,中小微企業蓬勃發展,種養殖業規模不斷擴大,對資金的需求也更加旺盛、更加急迫。

        為更好地助推中小微企業發展、助推農民增收,破解中小微企業、“三農”領域融資難題,近年來五通橋農信社積極踐行普惠金融,深入推進“惠農興村、扶微助小”工程,用金融之水潤澤“三農”,用創新服務助力“小微”,切實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有力地促進了五通橋區經濟發展。

        

            創新信貸模式金融灌溉“三農”

 

   今年以來,對于五通橋區勤豐生姜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來說無疑是一個豐收年——生姜均價達到了每斤10元,創下了20多年來的最高價,每戶社員的平均收入更是達到了七八萬元。

        面對去年的大豐收,該合作社負責人張小平對五通橋農信社充滿了感激之情:“農信社對我們生姜合作社一直以來都非常支持,不少農戶都通過農信社的貸款擴大了種植規模,因此社員們增收的背后也有農信社的一份功勞。”

        近年來,五通橋農信社不斷創新貸款模式,除了上述“聯社+專合組織+會員”的貸款模式外,該農信社還推出了“聯社+村民小組+農戶”、“聯社+龍頭企業+規模農戶”的貸款模式,滿足了農戶、專業協會、涉農企業的資金需求。

         普遍缺乏足值有效抵押物是導致三農“融資困局”的一大主要癥結。對此五通橋農信社創新抵押擔保方式,例如,推出“花農橋-花木抵押貸款”、“藥農橋-庫存藥材抵押貸款”,不僅推動當地花木生產逐步走上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還給予巨星飼料、芽之春合作社、永強花木、牛華芽菜、紫金合作社、馨泉興食品等大批涉農企業支持。此外,五通橋農信社還依托農村專合組織,積極推廣聯保信貸模式,先后支持專業合作社3個,注冊會員300余戶,真正成為了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助推器”。

 

          創新服務模式助推“小微”發展

 

  中小微企業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強大生力軍,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為助推中小微企業發展,五通橋農信社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滿足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為給企業提供更加便捷、專業的服務,五通橋農信社設立了“公司客戶部”和“個人客戶部”,并在14個營業網點設置專職客戶經理負責中小微企業的業務咨詢。同時,建立高效貸款審批機制,將貸款申請受理到貸款發放的時間盡可能縮短。2014年7月,五通橋農信社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正式掛牌成立。“以前發放一筆小微企業貸款可能要三四天,如今一兩天就能搞定!”該中心負責人說。

        為給企業帶去個性化、特色化的服務,五通橋農信社針對不同規模、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量身定制信貸產品。例如對處于起步階段的企業,推出了第三方保證、第三方抵押貸款;對完成了原始積累、生產經營穩定成熟的企業,推出一次審批、循環支用的小企業循環貸款;針對專業市場中經營時間較長、發展良好但缺乏有效擔保的企業集群的流動資金需求,推出小企業聯保貸款;對因缺乏抵質押物和有效擔保,且資金需求時間短的優質企業,推出信用貸款和第三方保證擔保貸款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中小微企業,五通橋農信社還非常注重“融資”與“融智”的有機結合,為企業量身定制授信方案,提供投資理財、企業財務分析等咨詢、分析服務。

 

         加大信貸投放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服務縣域經濟”——五通橋農信社用不斷創新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模式破解了中小微企業、“三農”領域的融資難題,提供了個性化、專屬化的金融服務。不僅如此,五通橋農信社還不斷加大信貸投放,通過真金白銀支持,助力中小微企業、“三農”領域,助推了五通橋區經濟發展。

        截至8月末,五通橋農信社各項貸款余額21.52億元,比年初增加1.89億元,增長9.63%,增量轄內占比48.46%,市場份額為30%。貸款余額、增量、市場份額均居轄內第一。而在所有的貸款余額中,絕大部分都投向了中小微企業、“三農”領域。

        在強有力的金融支持下,五通橋區以畜牧、蔬菜、花木三大特色產業為主的農業產業快速發展,2014年該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351元;眾多中小微企業蓬勃發展,提供了數以萬計的工作崗位,提升了五通橋區經濟活力。

        “我們將始終高舉普惠金融大旗,用金融之水潤澤‘三農’,用金融之雨助力’小微’。為此,2015年,我們將繼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專業水平,強化對農民、農村土地改革、產業化經營金融服務創新,不斷研發新產品,抓好小微貸款復制推廣工作。”五通橋農信社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責任編輯:石陽